嫉妒与社会



嫉妒与社会
作者:[德] 赫尔穆特·舍克

内容简介

“为什么是我,而不是别人?”

曝露深埋于每个人心底的嫉妒,社会学经典之作

考察个体心理与社会思维,研究当代社会的前奏

以嫉妒为透镜,审视不同领域的平等与竞争诉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◎内容简介

人会嫉妒;嫉妒总是发生在近似的人之间;什么都会让人嫉妒,特别是那些微小的差异。自古以来,嫉妒都被当成一种羞耻,嫉妒的人不会承认,社会也会对此进行压制。

聚焦嫉妒与社会,《嫉妒与社会》作者将历史作为研究嫉妒的实验室,从语言中的俗语、原始部落的习俗、古希腊的悲剧、文学、哲学、心理学、社会科学到嫉妒对政治、经济政策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,带我们穿越嫉妒之地。通过描绘一幅欲望与禁忌的画卷,作者明确了嫉妒与社会的复杂关系:作为一种符合人类进化的基本心理特性,嫉妒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,而又会对社会的发展与创新产生阻碍,试图通过消除一切差别建立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。

作为嫉妒的社会学研究经典之作,《嫉妒与社会》被视为研究现代社会的前奏,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兴起的当下,为收入差异、阶级跃迁等问题,提供了一个治疗的开端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◎作品看点

★ 一部经典的社会学之作,当今社会的前奏。围绕普遍存在又被深埋的嫉妒,奥地利裔德国社会学家赫尔穆特·舍克以通俗的语言系统考察了嫉妒的方方面面,阐述了嫉妒如何在无形中塑造着人性与社会。因其从嫉妒角度对个人心理、社会平等的研究,自1966年出版以来,《嫉妒与社会》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,成为社会学经典之作,堪称研究当今社会的前奏。

★ 以历史为轴,揭示嫉妒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运作的影响。从谚语、俗语到原始部落的“黑魔法”、中国人的“丢脸”现象,从弗洛伊德论群体本能发生过程到社会心理学家对顺从的阐述,从齐美尔的心理社会动力学到现代社会科学对敌意的研究,从希腊人的命运观到韦伯论宗教,从培根的“同情总能治愈嫉妒”到康德“嫉妒是对义务的侵犯”……穿越人类研究的不同领域,探索嫉妒在社会中存在和运作的机理。

★ 以嫉妒为切口,重新看待个人心理与社会结构。个性的压抑源于兄弟姐妹间的妒忌?阶层跃升的最大障碍来自出身的阶层?专横的亲属影响了个人取得进步?采取共同行动的粉丝是因为不能独占偶像的心理?“爱远方的人”只是与人接触能力弱的借口?……通过展示嫉妒在个人成长以及社会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,以新的视角重新看待自我与社会。

★ “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?”重述平等诉求。作为一部社会学之作,作者最终落脚于嫉妒与社会平等的关系,通过考察古代到中世纪的贫穷崇拜、区分“公正”与“平等”、论述所谓的“机会均等”,特别是通过描述作为平等实验室的基布兹,全面审视平等主义论调,指出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。

★ 以社会学与人类学双重视角剖析社会愤慨与阶层分化。为什么那些为自己谋取未来优势的人会激起我们的敌意?极端累进税制真的有助于抵制不平等的权力分配吗?为什么嫉妒的替罪羊总是本国之外的群体和富裕象征?以其生活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为基点,作者从经济、政治、社会等不同角度剖析引起社会愤慨的原因以及造成阶层分化的根本。

★ 在社交媒体兴起的当下,以嫉妒为透镜,透视社会心理。在每个人都在不断展示自我又被他人的展示吸引的时代,在强调自我治愈又面对社会分裂的当下,《嫉妒与社会》带领我们穿越嫉妒之地,以嫉妒为透镜,透视社会心理,重新看待个体心理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、“内卷”与“躺平”交织下的“竞争”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◎学者推荐

《嫉妒与社会》所论的嫉妒的表现、特征,我们普通人大致也都知道,不过把这些笼到一个题目下系统阐述一番,本身就很有趣。我常想,与其建立一个又一个空泛的社会学、心理学体系,还不如像这《嫉妒与社会》这样把一个日常的题目做系统、做深入。

——陈嘉映

人们对企业家的偏见和敌视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:一个原因是心理学的,另一个原因是认识论的。心理学的原因就是嫉妒心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嫉妒心的程度不同,以及控制嫉妒心的力度不同。嫉妒心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远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德国学者赫尔穆特·舍克的经典名著《嫉妒与社会》。

——张维迎

一部优秀且极有价值的书,写得相当漂亮,也包含了惊人的和颇具启发性的信息。

——卡尔·波普尔

作者简介

赫尔穆特·舍克(Helmut Schoeck,1922—1993),曾于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学习医学、哲学和心理学,1948年于图宾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。1950—1965年,任教于费尔蒙特州立学院、耶鲁大学和埃默里大学等美国多所大学。1965年,回到德国,于美因茨大学担任社会学、哲学研究所教席教授,直到1990年退休。

除了代表作《嫉妒与社会》,他自1969年不断扩展和补充的《社会学词典》成为社会学标准参考书。另著有《〈人性的,太人性的〉中的尼采哲学》《社会学及其问题史》《美国:动机与结构》《科学主义与价值观》《相对主义与人的研究》《精神病学与责任》《对内疚的渴望》《不平等的权利》等。

译者简介

谭淦,中国人民大学、德国雷根斯堡大学联合培养法学博士,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,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访问学者。译有《刑事责任论》《人格体 主体 公...



用户评论

经典之作,对“嫉妒”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探索。从语言溯源,并在神话以及心理学之中寻找嫉妒心理的起源,论述文学作品中的嫉妒者(让我想读哈特利的《面部正义》,希望以后有译本),哲学方面则通过亚里士多德、培根、尼采、叔本华等哲学家对嫉妒的观点进行阐释,嫉妒与社会学的关联更是本书重点,嫉妒如何在个体与集体之间产生作用,杰出个体内心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(这里举了波伏瓦的例子很有意思),甚至嫉妒如何推进社会进步和科技变革,作者时常提醒我们,嫉妒并不仅仅只有负面的作用,也有其积极的一面,只有意识到沉溺于嫉妒本身是徒劳无益的,通过努力超越他人,从嫉妒中解脱出来,投入到那些有价值,充满活力和具有前瞻性的活动中,是我们面对嫉妒的正确方式。越早读这本,对个人的帮助越大,毕竟人是一种容易嫉妒的生物。

猜测这本书是冷战期间写的,现在写大概结论会不同。在国内喜欢本书的人可能是80年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吧。但要说明的是,作者对人性的洞悉很惊人,许多提法也很值得今人思考。

昨晚计划阅读此书前20页睡觉 ,没想到花1个小时只看了前15页。。。因为我一边看一边做笔记,居然15页的内容,记录了2030字的干货和感受,这书简直太牛逼了,大概率会成为我今年十佳之一了。因为缺乏研究所以常常被人忽视,但嫉妒的普遍性和破坏性,终于在这本书里被详细剖析,非常有启发作用,如果读一本书就能对理解社会理解人心有很大收获的话,我非常推荐这本!

3.21,太强了,对嫉妒的一次外科手术式剖析,从比较人类学、民族志、文学、神话学、哲学等各种文本中汲取资源,这么全面的材料作者真乃神人也。

以为是心理学专著,结果是人类学社会学大部头,内容足够硬,如果没有满足我的期待,只是因为我不够耐心,不是书的原因。

嫉妒的人完全愿意伤害自己,如果这样做可以伤害或打击到他嫉妒的对象


  扫码关注公众号,发送【验证码】获取验证码,验证码2分钟有效